《致青春》的主副结构推动法

时间:2014-10-10 10:43:29 来源:北京中视英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作者: 点击: 0
1、结构是清晰的四段结构
 
 
 
   分析方法要避免一个失误:别把13分钟处的郑微从林静那里的失恋当作基础动作,而是要准确抓住郑微找老张借光盘巧遇陈孝正这个故事的基础戏剧动作——这在爱情类型片里面也叫做“邂逅”。本片类型片元素完成度也很不错,一会后面谈。
 
   抓住基础动作很重要,这是正确区分电影故事幕结构的基本功。今年以来的国产片,能做到主人公内驱的就是好故事,能保持结构完好的价值自然抬高。因为结构的完整性是关系到故事压力系统能否一波三折吸引到观众的关键。
 
   所以,第一幕——郑微与陈孝正巧遇,从结仇到深爱,内心不能自拔,情况却越来越糟,直到演出季上台唱歌。第二幕,两个人“坠入爱河”,情况越来越好。第三幕,毕业季陈孝正出国,同学们各奔东西,时间跨越7年,总体压抑,以阮莞为纪念旧情遭遇车祸辞世收尾。第四幕,郑微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理解了爱情究竟是什么,增添了宽容,以揭秘海洋馆秘密结局,开放性的结局。
 
 
 
2、结构难点——副结构处理
 
 
 
   结构的难点,往往是成熟编剧创新的机遇。
 
   郑微和陈孝正是绝对主角,以郑微的视角展开故事,以郑微的内心触角和改变推动故事。这是故事吸引始终未断线,压力结构完好的基本秘密。
 
   但故事确实存在着一个副结构。这也是《致青春》比《小时代》在结构上更胜一筹的关键区别。《小时代》是复合主人公,四个人轮流推动故事,但不可避免造成一定的分散感。《致青春》有主驱和副驱,是复合结构,就像四驱越野车,平时只用两驱,需要时才启用四驱。
 
   主驱结构于郑微和陈孝正来说,是独立可以完成一个故事构架的,是一个独立的爱情故事。但影片的主脊椎是对青春成长意义的理解,因此一个独立的爱情故事对于主脊椎的需求来说,可能还会略显单薄。另外作为环境因素,一个学生宿舍里的另外三个人,全部处理成为一个爱情故事敲边鼓的次要人物,可能也不尽合理。
 
   于是副结构就是必要的。就像手相,生命线可以有复线,具有加强主线意义的作用。
 
   内驱故事原理要求故事必须围绕主人公命运进行运转,原则上不允许次情节远离主情节各自为政。但原理不是裹脚布,而是故事创新的重要依据。
 
   在故事经典结构中,有两种被允许的情况发生:一种就是所有的人物和次情节,必须为塑造主人公形象服务;次情节存在的目的,是为主情节进行必要铺垫和强化主情节冲突效果,依托主人公塑造,推出故事的思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故事围绕一种思想的意义探寻来构筑主脊椎,可能会有多条并行且巧妙勾连的次情节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例如《撞车》。
 
  《致青春》的主题思想是:青春值得回味和纪念但一定会逝去,对青春价值最好的证明则是成长和宽容。那么,题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决定,在这个故事里,可以把两种故事结构方法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进行使用,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副结构,而这个副结构又会沿着故事思想的轨道,对主情节形成映衬和支撑作用,活化故事的结构方法。
 
   除了郑微和陈孝正的爱情故事可以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关于阮莞、林静、许开阳、黎维娟、朱小北、曾毓、小胖、张天然、赵世永等人物及其关系的设置,既为故事主线索的背景增添了真实性,又能独立沿着故事的思想来推动剧情,制造转折,可谓一箭双雕,是编剧李樯独到的贡献。
 
   因此,但就故事结构来说,《致青春》的主副结构推动法,比起《小时代》的复合主人公推动法,更为精美,效果自然超出。
 
 
 
3、接下来我们看故事的类型片经验完成度
 
 
 
   类型片是好莱坞谋取观众定位最大化的商业策略。近100年来,好莱坞发展出了成熟的类型故事经验,以至于这些类型经验在市场实践中培养出观众固定的心理预期——如果一部类型电影不能满足观众的预期,其市场价值就要遭遇严重的考验。比如在一部爱情电影里,观众看不到爱情的热度和纯粹性;在一部惊悚电影中,观众体会不到线索的谜局和冲突的心理惊悚效果;在一部喜剧里观众不能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放声大笑,那我们说这个类型化的努力做得就不到位。
 
 《致青春》的第一幕和第二幕,完美演绎了爱情类型片的类型化要求。主人公郑微在那样一种真实的规定情境里与男主角相遇,以一种对抗的形式完成了“爱情邂逅”,然后又是以观众意想不到的“女追男”的形式完成了爱情的求索过程。至于去阮莞家乡度假的中爱的“良辰美景”和“关键之吻”,也被创作者表现得令人难以忘怀,是国产爱情电影近10年来比较少见的精品。这个类型化的完成度,是这部电影抓住观众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从类型融合的角度来看,作为一部青春成长系电影,通过一个海洋馆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游刃有余。从爱情片角度看,第一次海洋馆场景属于陈孝正对郑微作出的“爱的伟大证明”;而在结尾处揭晓谜底的场景回顾,增构成了内心成长的类型的重要桥段,也较好承担了影片故事高潮的职能,可以说是出色的运用。
 
   国产爱情片,要么是类型经验创造不完整,要么是不能围绕故事的内驱压力结构进行设计和强化,《致青春》可以说是今年中类型片冲动的佼佼者,创造了宝贵经验。
 
 
 
4、谈一下转折点的设计和人物、细节的材质
 
 
 
   转折点的设计,关系到幕结构主人公环境价值的有机转变,是故事设计中的难点。很多故事陷入“雷人”的感觉,往往是不能在故事情节里自然生长出转折点,靠捏造的生硬转折来逆转故事的结果。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来看《致青春》的转折点设计。
 
   在第一幕里,郑微对陈孝正产生莫名情愫,以至于不得不克服羞涩求助情感热线;而此时陈孝正对郑微充满反感。在郑微的穷追猛打下,陈孝正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微妙变化。编剧创造了一个郑微演出季与曾毓父亲曾副院长抢话筒表演的情节,这就是此时郑微真实的欲望,她要表现给陈孝正看。而陈孝正的离去,正是在妥协前的最后一次无谓抵抗,蕴含了故事重要的转机。
 
   而第二幕的转折点,则是陈孝正制造的,他的A计划和B计划宣告了两个人关系的破裂。这完全符合陈孝正的单亲家庭凤凰男特征。
 
   第三幕的转折点,则是借助次情节,阮莞之死完成。悲痛的背后,是对郑微爱情观的强大触动,由此决定和林静再续前情。然后在第三幕里,还有再一次的转折,那就是和林静分手,与陈孝正再次相约海洋馆,留下一个开放性结局。
 
   出色的故事转折设计,完全取决于故事人物和细节的材质强大。
 
   此前我曾经盛赞大盛国际的安晓芬敢于操作网络人气小说的吃螃蟹之举。网络小说的人气,取决于小说本身人物和细节的材质;而把网络人气小说的文字材质转换成符合故事压力结构需要的影视故事材质,是一门艺术。
 
  《致青春》中的人物分为两层,一层是距离主人公较近的主要人物:阮莞、黎维娟、朱小北、老张、许开阳、小胖等等。这些人都直接参与了主情节的冲突,例如对结构起重大作用的阮莞和黎维娟。
 
   朱小北这个人物是作为次情节的价值人物单独存在的。落笔不多,但对强化故事背景和思想价值明确。唯一缺点就是没有介入主人公冲突,但在结构允许范围之内。这个人物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外面一层的人物例如宿舍管理员、保卫处干部、售货员、郑母和陈父,既是故事不可或缺的扁平人物,又是特点彰显的出色配角,材质优异。
 
   故事的一些重要场景描写,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林静来学校找郑微手背玻璃划伤;阮莞为赵世永解决麻烦,海洋馆及阮莞家乡郑、陈的爱情描写等等,都极为出色,具有独创性,也具有视听语言的亮点。
 
 
 
5、关于这个故事的时代性
 
 
 
   这个故事虽然是70后对青春的回忆,但具有较为普遍的时代性。关于青春的珍贵、利比多冲动和不成熟下的真诚和纯粹,付出和无悔,完全满足了进行时的平民情怀。和冯小刚所说的上一个时代的情怀,具有明确的价值观的分水岭。上一个时代的情绪和情怀,在于对个人命运的不满和抗争,对人物缺点的审视和黑色幽默的自嘲。而当下的时代情怀,则是个人对成长的绝对诉求。即便是反思,也指向温暖的和解。
 
   时代情怀,不经意间,悄然变化。去年以来,举凡受到市场热捧的优秀国产片,都毫无例外,踩中了新的时代性。
视频点
视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