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人物银幕形象更加人性化

时间:2014-09-11 13:33:54 来源:北京中视英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作者: 点击: 0
领袖人物银幕形象改变往年非主流的形式,不用特型演员和“仰视镜头”,对伟人用平视视角,同样也获得观众频频点赞。领袖人物银幕形象变迁史,也是中国影视圈专业度的进化史。
 
第一阶段:模仿
 
特型演员“重现当年情景”
 
上世纪70年代,银幕上的领导人停留在“像”字上,“特型演员”也应运而生。其实“特型演员”最早出现在前苏联,出于“重现当年情景”的需要选取固定的、与某位伟人面貌相似的演员。在中国,“特型演员”最先出现在话剧中,随后他们走向银幕。1978年拍摄的电影《大河奔流》中,王铁成塑造了银幕上第一个“周恩来”。著名话剧演员曹灿在1978年北影厂拍的《拔哥的故事》续集中首次扮演“邓小平”。1979年是“特型演员”大爆发的一年,当时中国筹拍大量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因此一批长相酷似新中国领袖的人被挑选出,并归编八一电影制片厂下属演员剧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拍摄的电影《大决战》,古月、苏林、马绍信、赵恒多、卢奇、郭法曾、路希等特型演员集体亮相。
 
第二阶段:神似
 
年轻观众越来越看重演技
 
以毛泽东的扮演者来说,“先有张克瑶的神似,后有古月的形似”。在常人看来,他们塑造的毛泽东形象似乎已经达到巅峰,可1996年导演翟俊杰在电影《长征》中,出人意料地起用观众已经熟识的演员唐国强扮演毛泽东。随后,刘烨、黄海波、保剑锋一批扮演毛泽东的“新面孔”接连出现。
 
据了解,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经不会再为一部电影专门招聘特型演员,开始主打全明星阵容。在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赵晓明看来,现在演员出演领袖,只要形象接近,不必“酷似”,“一来是化妆造型技术的革新,再来是老一辈观众对演员形象要求很高,但年轻观众越来越看重演技。”
 
第三阶段:人性化
 
呈现一个更生活化的领袖
 
现如今,有一批影视人对主旋律影视作品开始追求“真实感”,将剧情触角伸向内容“脱敏”和领袖人物的生活。青年杨开慧大方示爱、浪漫告白,邓小平为儿子擦背、帮助其锻炼等生活化镜头也正在上演。令观众也感叹“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2011年,湖南卫视开创的“红色青春偶像剧”,谷智鑫、王雷一帮青年演员挑战出演伟人故事,带有偶像气质的造型、台词和表演方式,确实让90后观众接受“主旋律”,但因此也带来不少质疑。比如《中国1921》里,李沁扮演的杨开慧雨中大喊爱的宣言:“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即使你掉了脑袋,我把孩子养大……”当时李沁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解释说,杨开慧父亲留学几个国家,从小接触西方思想,杨开慧绝对有可能用夸张情绪表达思想。青年演员王雷在《风华正茂》中饰演青年毛泽东,对于演绎伟人过于浪漫,他的回应是:“浪漫是肯定有的,我们现在的浪漫基于生活,偶像的浪漫是一种精神,将心比心,这并没有什么矛盾。”
视频点
视频点